对于越南人来说,谈及合作、未来与发展,他们总是充满热情,会把你视作朋友,兄弟般的交流,但若提及历史,话题瞬间变得敏感,甚至可能会让他们的态度骤变。越南的学生们常常感叹:从他们上学的第一天起,“中国”就占据了历史课内容的80%!
那为什么越南人对中国的态度常常显得如此复杂、拧巴呢?一切要从古时说起,事实上,北越地区最早曾隶属于中国的秦朝。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南海的赵佗自立为王,宣称自己是南越武王,从此,越南和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变得错综复杂,始终难以切断。自那时起,越南便和中原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后来的历史中,每当中原政权动荡不安,这些周边的小国便会趁机自立,而当中原王朝恢复统一时,它们又会被迫归顺,纳贡称臣。
展开剩余85%然而,越南有其独特之处。与其他小国不同,越南政权的自立常常发生在中原王朝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旦中原王朝重归统一,这些小国便会被迫回到大国的怀抱,成为其附庸。这样的历史格局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十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才有所变化。
此时,越南地区仍称作安南,而在这一时期,越南涌现出了吴权这一历史人物。吴权趁着中原动荡的机会,于白藤江战役中打败南汉,这一场胜利让他备受鼓舞,极度膨胀的自信心让他自封为吴王。然而,尽管他击败了敌人,却没能解决安南地区内部的豪族纷争,最终只能稳坐南方的一亩三分地,名义上是“吴王”,实际却始终未能成为真正的统一者。吴权死后,他的小舅子篡位,否认了他称王的合法性,吴权的后代甚至不得不依靠中原王朝的帮助才能保全自己的政权。
尽管如此,越南历史学者却将吴权视作民族英雄,认为他为越南独立于中原王朝打开了先河。对越南来说,这便是历史中典型的“自我认同”的拧巴之处:一方面极力证明自己是独立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中原王朝的影响。
然而,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拥有国号的独立政权出现,直到吴权称王后30年。此时,丁部领统一了安南地区的割据势力,建立了丁朝,并自封为帝,国号“大瞿越”。尽管这个国家的疆域较小,但丁部领依旧豪气地自称“皇帝”。尽管如此,他依然向宋朝皇帝表示臣服,接受册封,这标志着越南开始进入封建国家的行列。
尽管名义上成为独立的封建政权,越南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中原王朝的文化影响。随后几百年里,越南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替,每当新朝兴起时,都需要对中原王朝进行朝贡。越南的历史几乎是“皇帝轮流做”的盛景,不同的王朝接连更替:李、陈、莫、郑、阮等多个王朝更替,皇帝交替时总是瞄准中原王朝的动向,确保自己没有拜错“老大”,因为一旦犯错,可能就会遭遇致命的惩罚。
尽管这些越南君主在对外表现出对中原王朝的绝对忠诚,但他们对内却常常宣称自己之所以朝贡,是为了获得中原王朝的资源,以确保国家的安稳,实际上,他们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皇帝。这种情形,在历史上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外王内帝”。越南在这段时间,虽然名义上独立,但无论在文化、制度、还是官员设置上,几乎都模仿中原王朝。
越南的节庆、官制、皇帝称呼,甚至连二十四节气,几乎都与中国一模一样。这是因为越南深深感受到中原文化所带来的“安全感”。中原王朝延续千年的文化、制度和习俗给予了越南极大的认同感,也让他们觉得遵循这种模式能够保障自己的政权稳定和民众安居乐业。
然而,这种模仿也不是没有代价的。越南的气候和中原不同,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中原的大陆性气候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像把手机充电器强行用在电车上一样,虽然都叫做“充电”,但却完全不搭界。尽管如此,越南依旧坚守使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因为他们觉得这样能为他们提供一种文化的安全感。这是因为,经历了无数次向中原王朝低头称臣的历史,他们在本质上需要这种文化上的支撑,认为只要能够模仿中原,就能维持政权的稳定。
然而,随着近代列强打开越南国门,并对其进行欺辱,越南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大哥”——中原王朝,也未必能抵挡住外来的冲击。此时,越南开始产生疑虑:在与中原王朝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自己是否真的变得更强大了?他们的文化认同,也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越南的学生们常常感叹:“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历史课上,中国就占据了我们80%的内容。”这种感慨,不仅是他们对历史的反思,也表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越南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深刻挣扎。
在上世纪末,越南与中国之间发生过一些摩擦,似乎让两国的关系回到了最初的那种紧张。那时,越南的决策者们在审视未来发展时,甚至在一些文件中忘记修改数字和名称,仿佛他们依然深信,只要按部就班模仿中国的道路,就能够取得成功。尽管如此,越南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感到,单纯模仿的背后,似乎总差点什么,未能完全实现真正的独立与腾飞。
因此,越南的历史与文化,对于中国和越南两国的关系,依旧是一种复杂的交织。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越南人仍然在寻找着自己的文化定位与未来的方向。
发布于:天津市启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